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阳江苗族代耕农的生存策略与制度困局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文山部分苗族群众因土地资源缺乏,陆续移入广东阳江,成为阳江苗族代耕农。他们借助各种生存策略在移居地建立起有别于当地村落的相对独立的代耕社区。阳江苗族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要困境,主要来自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限制。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如何赋予移民群体以平等发展的权利,将其整合到统一的政策框架之中,需要理论上和制度上的进一步探索。阳江苗族代耕社区的出现,为移民社区及移民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 温士贤
  • 全文[ PDF 1523.0 MB ] 2017.6(4):0-0  共有 1724 人次浏览
  • 边疆与民族的互构:历史过程与现实影响
  • [摘要]民族与边疆作为与现代性有关的问题是从清末开始的。在民国年间,更由于政府的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对主权的关怀,边疆与民族开始互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边政建设”的思路,但力图以一种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主权与民族继续成为关注焦点,但是通过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党和国家在治边的表述上和舆论上对边疆与民族有了特殊的表述,这些表述所达到的分类意义可以建立起一种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这一历史过程来增进一种新的边疆认识,改变对待边疆的常规看法,更多地将边疆视为多元互动的场域。
  • 范可
  • 全文[ PDF 2101.0 MB ] 2017.6(4):0-0  共有 3947 人次浏览
  • 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逐步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不同层次的记忆,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本文以记忆的多层性研究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重新认识我国民族研究中的民族走廊和环南中国海通道,延伸了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学说和全球社会理念,既关注不同区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记忆整合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又深入分析跨境、跨海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进而揭示多层性的共同记忆对于全球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意义。
  • 麻国庆
  • 全文[ PDF 1294.0 MB ] 2017.6(4):0-0  共有 4126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研究
  • [摘要]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一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重点。文章在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突出结构问题。利用1996-2015年的省级数据分析后发现:规模方面,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一直高速增长,但低于财政收支的增长。结构方面,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落实了政府为主;层级结构实现了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级差缩小,但普通高中“学段塌陷”;使用结构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奖助贷资金显著提升;空间区域结构实现了较为公平的“财政中立”,但民族地区内部仍存在巨大的资源差异。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划分政府间职责、改革经费供给方式、重视高中发展、完善地方标准精准帮扶等方面的建议。
  • 成刚 袁梨清 周涛
  • 全文[ PDF 2204.0 MB ] 2017.6(4):0-0  共有 1606 人次浏览
  • 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贡献和局限——基于历时性的分析
  • [摘要]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民族纲领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斯大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执行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失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民族的认识和考察也应始终遵循这一历时性规律和方法论。斯大林指出民族的形成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分不开的,把民族问题分成三个时期的论述等,体现了一定的历时性。但是,其局限性是在民族定义、民族类型的全面认识上,尤其是在处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等方面,未能完全符合与践行民族的历时性和阶段性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
  • 董强
  • 全文[ PDF 1260.0 MB ] 2017.6(4):0-0  共有 1639 人次浏览
  • 试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体系
  •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包括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立场、基本理论观点、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社会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 吴月刚 肖锐 金炳镐
  • 全文[ PDF 1312.0 MB ] 2017.6(4):0-0  共有 1837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
  • [摘要]文章以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这一判断,结合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从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广义民族工作视角,论述和举证了习近平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思想内容;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扶贫攻坚为例,论述了西部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着重就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工作面向历史交汇期的着力点、“两个阶段”的愿景提出一些思考。
  • 郝时远
  • 全文[ PDF 1424.0 MB ] 2017.6(4):0-0  共有 3670 人次浏览
  • 元代杭州的穆斯林移民
  • [摘要]蒙元时代东西交通大辟,在这种背景与条件下,穆斯林大批迁入杭州。本文在详细梳理中外学者关于元代杭州穆斯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移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元代穆斯林移民迁入杭州的历史背景,探讨了元代穆斯林移民的身份变化。穆斯林移民的迁入,为杭州注入了一抹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显示出元代杭州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接纳外来移民的开阔胸襟。
  • 马娟
  • 全文[ PDF 1847.0 MB ] 2018.1(5):0-0  共有 1872 人次浏览
  • “汉儿”歧视与“胡姓”赐与——论北朝的权利边界与族类边界
  • [摘要]北魏、北齐时期的“汉儿”仅指中原汉人或具有汉文化面貌的人群,并不是一个“民族”或“文化集团”的称号。中古时期,文化、政治、血统都是人们区分族类的重要标准,以文化划分族类的标准不应被过分强调。东魏北齐时期“汉儿”划分的基础主要是政治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其时在六镇集团中盛行的“汉儿”歧视,目的是为了强化六镇集团的族类身份边界,以维护其在政治资源分配中的特权地位。西魏北周的六镇集团通过将“胡姓”赐与汉人塑造了一个新的“国人集团”,以作为六镇鲜卑统治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基础,这与北齐的“汉儿”歧视实际上是异曲同工。权利边界和族类边界还是“胡姓”统治集团“汉化”的边界,只要以族类身份为边界的特权集团存在,其“汉化”就不可能是彻底的,并会通过加强“胡化”的手段来维护族类边界。只有当旧有的权利边界被打破,族类边界和汉化边界才有可能最终消失。
  • 苏航
  • 全文[ PDF 2879.0 MB ] 2018.1(5):0-0  共有 1719 人次浏览
  • 贵州水族的念鬼仪式及其文化逻辑
  • [摘要]贵州水族念鬼仪式中的物品和念词,分别体现了水族民间信仰中处理与鬼关系的两种方式,即奉养和驱赶。奉养建立并维持了水族与鬼的共生关系;驱赶则通过对作祟之鬼、反常之鬼和类鬼之人的排斥,以实现水族个体安康和社会安宁。奉养和驱赶两种不同方式同时出现在同一仪式之中,根源在于水族建构的鬼具有问题制造者和问题解决者的二元性质。在水族民间信仰中,鬼是水族社会秩序的表征,鬼的二元性对应着水族社会秩序破坏与平衡两种状态。奉养和驱赶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都指向了水族所追求的、在念鬼仪式中得到修复的社会秩序。
  • 张帆
  • 全文[ PDF 1916.0 MB ] 2018.1(5):0-0  共有 1940 人次浏览
  • 边地、边民与边界的型构: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湘西苗族
  • [摘要]清代苗疆泛指中国南方非汉族群的广大分布区域。湖南苗疆在民国时期被划入新的行政体系,成为边政体系中湘西的一部分。原为行政地名的湘西逐渐与当时的苗族产生紧密联系,被外界赋予独特的文化意涵。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的湘西行政区划,整体发展脉络印证了司科特(James C.Scott)的论述:国家行政治理的可识别性会导致社会与环境的重塑。民国时期各类能动者的论述,型构出湘西边地、边民意象,延续了苗疆的边缘性。
  • 赵树冈
  • 全文[ PDF 1424.0 MB ] 2018.1(5):0-0  共有 3271 人次浏览
  •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
  • [摘要]本文基于1953—2010年期间六期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民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香农-威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60年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从西、中、东的梯度格局向西、东、中的梯度格局转变;少数民族人口仍高度集中分布在传统区域,但集中程度趋于下降,朝着其他区域扩散。1982年后,向全国迁移扩散的态势愈发显著,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的重要集聚地;各地民族多样性持续发展,民族人口形成多个民族多样性中心和次级民族多样性中心,随着民族间交流互动的增强,藏彝、南岭和河西三大民族走廊的地理脉络也更加清晰。从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来看,历史因素奠定了我少数国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自然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约束作用不容忽视;经济社会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对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强趋势。
  • 高向东 王新贤
  • 全文[ PDF 1268.0 MB ] 2018.1(5):0-0  共有 2128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本——以“三区三州”为例
  • [摘要]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破解深度贫困”思想的提出对新时代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区域发展位次差、人均生活水平低,且对扶贫政策有高度依赖性。深度贫困产生的原因在于薄弱的基础设施、脆弱的自然资本、封闭的文化观念、低层次的市场化水平和特殊的政策规划限制。破解“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专项扶贫规划,提升扶贫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在扶贫中的“正能量”,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内生动力培育。
  • 李俊杰 耿新
  • 全文[ PDF 1621.0 MB ] 2018.1(5):0-0  共有 4101 人次浏览
  • 西方式民主不是治理族群冲突的良方——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不断滋生...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族群冲突频发的多民族国家选择了西方式民主道路,希冀以西方式民主机制来化解族群冲突。然而,数据显示,近30年来族群冲突在这些国家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究其主要原因,与其所奉行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在张力、民主化过程和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有关。拿自由主义之药来疗民族主义之伤,显然难以奏效。因此,不同国家族群冲突的治理应结合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
  • 王伟
  • 全文[ PDF 1763.0 MB ] 2018.1(5):0-0  共有 2073 人次浏览
  • 多民族国家的三种类型及其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民族学研究的视角
  • [摘要]根据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成分情况,全球多民族国家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可对不同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进行研究。基本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民间都承认国内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中央(联邦)与地方民间都承认国内不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民间在是否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上存在分歧等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类型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在认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复杂性。在第一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分离;第二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则通过建构国家层面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民族认同来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第三种类型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比较复杂和困难,所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压力和挑战很大。
  • 叶江
  • 全文[ PDF 1504.0 MB ] 2018.1(5):0-0  共有 3403 人次浏览
  • 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69年前的反思及其当代意义
  • [摘要]本文首次全文披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民族学社会学界一批领军人物对学科兴衰原因进行反思的一次重要会议记录,对他们就学科过去的失误及今后如何改进达成的共识给出了注释和分析。文章试图说明,前辈学者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以前的不足和缺陷,不汲取教训,就不能超越自我,也就不能走到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 杨圣敏
  • 全文[ PDF 1316.0 MB ] 2018.1(5):0-0  共有 2795 人次浏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 [摘要]本文回顾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线。文章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中心任务,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 王延中
  • 全文[ PDF 1106.0 MB ] 2018.1(5):0-0  共有 3848 人次浏览
  • 锡良与清末川边新政
  • [摘要]锡良督川时期的川边施政,不仅苦于坐镇成都遥控指挥之不便,也深受输运困难之窒碍。更重要的是,马维骐、赵尔丰皆对边事心存畏葸,遂致互相推诿卸责。锡良先是调马维骐回省而留长期为其属吏的赵尔丰主导川边事务,又在赵尔丰攻克桑披寺后奏设川滇边务大臣并推荐赵氏担任是职,川边政治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动。锡良川边施政极大影响了清末川边历史进程。首先,奠定了川边历史朝着改土归流方向演进的基本格局;其次,实现了川边治理由川督遥控指挥改为川滇边务大臣专负其责的重大改革。从清末川边历史进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审视锡良川边施政,可以细致深入地展示清末川边治理的诸多困境,以及清末重提川边改土归流、设置川滇边务大臣之缘由。关键词:锡良 马维骐 赵尔丰 清末川边 改土归流作者潘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福州市,邮编350117。
  • 潘崇
  • 全文[ PDF 2755.0 MB ] 2018.2(5):0-0  共有 1739 人次浏览
  • 清朝对甘青土司的治理及其影响
  • [摘要]清代甘青地区虽未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清政府对于甘青土司仍然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教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从体制上削弱土司,对甘青土司采取恩威并治的手段,强化法律约束,严控土司武装与禁止私藏武器,以及经济上的釜底抽薪。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甘青土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甘青土司对中央的依赖与认同进一步强化,土司地区存在的二元政治结构逐步瓦解;汉化与整合加速了甘青土司的衰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教化”开始向土司内部渗透。关键词:清代 治理 土司 甘青地区作者武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赵洁,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20。
  • 武沐 赵 洁
  • 全文[ PDF 1364.0 MB ] 2018.2(5):0-0  共有 1677 人次浏览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